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官网网站!

共和国75周年礼赞 | 中国饭碗中国粮

发布时间: 2024-09-04 12:13 信息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量: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如惊雷响彻寰宇。大国“三农”在奉献中彰显担当、在变革中迸射光芒,中国农民祖祖辈辈耕耘的乡土大地改换新貌。

卷帙浩繁的史书中,总有一些特殊的事件和时刻,注定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75年风雨兼程,大国“三农”有太多值得铭记的时刻,将这些时刻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凝聚“三农”人75年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的全景图。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本报第四版连续推出“共和国75周年礼赞·农事,支撑大国崛起”系列报道,细细梳理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民生活、农村改革、农业开放合作8个领域的一件件大事,记录75年来“三农”人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通过定格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给人们以启迪,给未来以昭示,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书写新的历史。敬请关注。

秋风吹动谷连天,稻浪金波万里绵。金秋九月,大江南北丰收在望。中原粮仓,果穗饱满;沃野黑土,满眼金黄;江南水田,稻谷飘香,华夏大地处处散发着生机和希望。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人的“米袋子”越来越足,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大国粮仓的根基越来越稳。

5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国人依靠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

秋风阵阵,山东省平原县盛财家庭农场的180亩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今年56岁的农场负责人姜清才感慨万分,“以前种地累,产量也不高,我年轻时玉米亩产才四五百斤,有时都不够吃。”姜清才预计今年玉米亩产能达到1700多斤,他说现在产量高了,收入多了,幸福指数也高了。

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不再担心“饿肚子”。但其实,中国人摆脱饿肚子的经历不过短短几十年。

时间回溯到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数穷人吃不饱饭,特别是遇到灾害之年,粮食绝收,哀鸿遍野。彼时的农业以粮为纲,所有能种的耕地统统种植粮食,为的是让中国人有饭吃,吃饱饭。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粮食生产从此开始了“大包干”。第二年,小岗村的庄稼取得了大丰收。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6吨,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此,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一以贯之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从取消农业税到大幅增加政策投入,从推广良种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2004年至2010年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标志着中国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持续稳定的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作出了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此,我国粮食生产有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方向有了责任也更明确,粮食安全省长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强产能,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松,“三农”工作者深有体会。“近年来,我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介绍,今年该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生产任务责任到村、到户、到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万亩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超过90%,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回望1949年,当时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如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493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多。从5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依靠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百姓的吃饭问题一去不复返。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8月29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的广袤田野上,秋粮作物生机勃勃。种植户杨丽杰感慨万千:“以前种地可不容易啊,收获的时候一家人都得参与。现在可不一样了,由于科技的提升,大型机械的运用,全家都解放了。”

以前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农业现代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建设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建华介绍:“农场以前靠传统的种植方式,辛苦且产量不稳定。现在,我们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科技让种地变得更轻松。”

时间拨回到1954年,当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复转官兵、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等组成的垦荒大军进驻“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发。除了“北大荒”,那时边疆地区建立起一批国营农场,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供给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57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我国农业科研也进入了新阶段。

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1996年启动超级杂交水稻计划,此后我国连年“稻花香里说丰年”,直至2012年,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的目标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其他粮食作物也在一路攻关增产。2000年,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郑单958”玉米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成功解决了品种高产、耐密综合抗性有机结合的技术难题。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

“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藏粮于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措施,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今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耕地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全面启动种业振兴行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也超过45%。

一子落,带来满盘活。各地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试验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有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效。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12年大体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当前在耕地总面积难以增加、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粮食在高基点上增加产量必须主攻单产。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在局部地区受灾较重的情况下,大面积单产提升有效对冲了灾害影响,单产提高对增产贡献达58.7%。

今年,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提升粮食产能,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走绿色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产量迈上新台阶的目标。

经营方式不断完善——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秋高气爽,在安徽省天长市仁和集镇芦龙社区,4架无人植保机正在稻田上空作业,为水稻防治病虫害。当地种粮大户薛国富过去自己打理430余亩地,如今全程交给专业合作社。“我只管当甩手掌柜数钞票就行了,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变化可太大了。”薛国富说。

天长市芦龙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明文介绍,“现在种田不同以往,农田连片托管后,可实现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大大地节省了种植成本。”

如何激发种粮农民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土地改革完成后,到1952年底,约7亿亩的土地无偿分配给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到1983年全国94.5%的农户实行了“大包干”,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更是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统筹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如今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已经全面开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2023年,全国各类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粮食生产风雨兼程。回顾过去,经过75年的砥砺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守卫大国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1949年起

国营农场带头和示范开垦荒地,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到1957年,达到16.77亿亩。

1973年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1978年12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一纸保证书上按下“红手印”,率先实行“分田到户”,保证“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1993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警惕和防止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在粮食生产方面要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商品率,要抓好粮、棉、油商品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商品粮大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2006年

国家正式废除农业税。

2011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要求在落实好已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和现有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

2017年4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

2021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2023年12月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24年

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王田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