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动宣教 > 国动知识

这个外国人是谁?!居然可以不受限制参观人防秘密工程!︱撩开地下长城神秘的面纱!

时间: 2021-05-27 17:21 来源: “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

人民防空,是指政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以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的活动。简称“人防”。而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一直以来,北京的地下人防工程总给人一种神秘的面纱,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很多外国友人参观北京地下人防工程,并向外界报道,这才揭开了北京人防的神秘面纱。

1969年,中国北部边境紧张,境外包括坦克、飞机、导弹等重武器在内的多军兵种部队,妄图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突袭。那当年中国军民是如何应对的呢?作为人防秘密工程,当年对哪位外国友人不受限制开放呢?

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准备打仗”,不仅要准备打常规战争,还要准备打核战争。

为适应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中央决定:人民防空建设的日常工作由公安部移交给总参谋部负责。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全国军民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和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挖防空洞,挖地道,以防敌人的突然核袭击。

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和总参谋部的具体部署,很快变成全国军民的实际行动。大中城市的干部、居民、工矿企业的工人和人口密集的乡镇的人民群众,白天抓紧生产,晚上挑灯夜战。经过短短数月的挖掘,防空工事就初具规模,后在有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又联片成网,内外相依,既能防火、防水、防原子、防化学武器的攻击,又能藏、能打、能走、能生活、能生产。

中国人民的有所准备,有效地遏制了外国的狂妄预谋。西方人士评论:中国人挖了很多防空洞,有关国家后来就不敢轻易对北京动用那把魔剑了。在人防工程建设的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高瞻远瞩,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邀请东西方国家首脑和知名人士参观中国的人防工事,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1.不受任何限制的外国友人

1970年深秋的一天,北京市人防办副主任、北京卫戍区人防处处长张一民接到外交部电话通知:毛主席的老朋友要看看人防工事。毛主席说了,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受任何限制。

北京浩大的人防工事有几处划出对外开放,当时考虑,这既是民用设防,又是军事重地,规定参观者一律不准照相。北京市人防办接待了多批外国元首和国内党政军领导人,都没突破这个规定。而现在毛主席的老朋友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是位什么老朋友啊?张一民没有多问,报告市人防办主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李钟奇是否向北京市人防领导小组组长叶剑英报告,这是首长考虑的问题。为了使毛主席的老朋友看到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防设施,就安排在前门外的人口稠密区大栅栏。

那天上午,天高气爽,阳光明丽。按预定时间,客人在外交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过来,张一民一看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顿时恍然大悟。

在那个时代,全国人民都穿灰色衣装,唯有斯诺穿着紫红色大夹克,脖子上挂着一架大照相机,肩上挎着大包,款款走来,犹为引人注目。翻译介绍:“斯诺先生。”张一民说:“久闻大名!”斯诺很有意思他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 “我看过您的《西行漫记》,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知道您大名鼎鼎,今天亲眼见到您,非常高兴!”

斯诺和蔼地笑了。他是1970年8月14日偕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到达北京的,这是他第三次访问中国。在黄华的陪同下,他们访问了故地延安和保安,重访了当年与毛泽东长谈的陕北窑洞,参观了工厂、农村,与当地的干部、农民一起吃玉米棒、红薯汤,与当年的老红军亲切交谈。国庆节,斯诺夫妇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泽东身旁观看节日的盛会,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笑容可掬的这幅照片给全世界人民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意味。

国庆节后不久,斯诺来参观人防工事。毛泽东点明要他来看看,定有深层次的思考。

在张一民的陪同下,斯诺来到前门服装店,张一民推开一个柜台,一个洞口豁然显现。讲解员边走边向斯诺介绍地道情况,哪里是人员集聚地,哪里是发电间,哪里是厕所,哪里是出入口,哪里是互相网联的通道,……斯诺边看边提问,张一民在旁给予解答。斯诺边看边用相机咔嚓咔嚓的摄下地下设施的镜头。

大家不知不觉地在北京城地下走了好几公里,可斯诺兴致极浓,毫无倦意。当走到一个繁华大厅时,张一民请斯诺坐一会儿,喝点茶水歇歇脚。

斯诺还未呷口茶,就谈起自己的观感:“我到过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损失惨重,主要是起火造成的,如果那时广岛有这样的设备,相信损失会小得多……房屋倒塌后,地道的通风怎么办?会不会是个问题?我看还需要改进。”“谢谢斯诺先生,将来改造好后再请您来做客。”

两个月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寓所与斯诺先生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话,他与这位老朋友谈到“个人崇拜”问题,谈到中苏、中美关系。后来这个谈话在西方报刊上发表,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

其中关于中苏关系有这么一段对话:斯诺问毛泽东:“俄国人害怕中国吗?”毛泽东回答:有人是这么说,但是他们为什么在害怕呢?中国的原子弹只有这么大(就是伸出一个小手指),而俄国的原子弹有那么大(他伸出他的姆指)。俄国和美国的原子弹加起来(他把两个拇指并在一起)有这么大。一个小手指怎么能够对付两个拇指呢?

“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俄国人害怕中国吗?”听说他们有点怕。既使一个人的房子里有几只老鼠,这个人也可能吓坏了,怕老鼠吃掉他的糖果。比如,中国挖防空洞,俄国人因而感到不安。但是如果中国人钻进防空洞,他们怎么能够打别人呢?

斯诺1971年在纽约出版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在一家工厂的幼儿园里,一些幼小的孩子给我唱《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的歌儿,这个幼儿园设有自己的防空洞--这是新事物。”

中国连小孩都有防空洞,那么其他人和设施呢?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斯诺这次访问中国后所发表的见闻,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是人所尽知的。

2.周恩来总理点赞北京人防工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个非常时期,周总理每逢会见外宾也反复讲“深挖洞”的问题。1971年6月,周恩来陪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参观完北京地铁和北京建筑机械厂的人防工事。送走贵宾,周恩来总理招手让陪同的吴德、李钟奇和北京市其他领导回到会议室,详细询问了北京人防工作情况,挖了多少人防工事,用了多少钱,建筑材料怎么解决,挖出的土如何处理等等。北京市人防办领导向总理一一作了汇报。

周总理还作了许多指示:人防工事大都在地下,不同于地上,要注意质量。挖出的弃土用于地面填凹补平还不够,还可以在各个大公园堆山嘛!煤山就是明朝建故宫时用废煤碴堆起来的,公园堆山既可解决弃土,又可美化园林风景,同时增加了城市防卫的制高点,一举多得嘛!他还表扬了北京建筑机械厂的战备积极性。

最后,周恩来总理对大家说:地铁是北京战备工程的骨干力量,人防工程要与骨干工程结合起来。人防工程要平战结合,做到战时能用,平时也能用。人防建设要与基本建设结合起来,盖房子要建地下室,不能盖了房子再挖洞……

周总理的这些重要指示,在以后人防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现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也处处闪烁着周总理这些精辟思想的光辉。

3.布什也参观过北京的地下长城

197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作为中共中央文件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毛泽东五六十年代“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要重点设防,挖坑道,争取守到一定时间”的这种局部的经验和战术、战役范围的设想上升到了理论和战略的高度。“深挖洞”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指导着当时中国的国防建设和人防建设。

1974年秋天,基辛格访华,他和当时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布什去拜见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在一般礼节性的交谈后,邓小平问:你们是否有机会参观防空洞?布什说:没有。

到了1974年岁末,中国外交部安排布什参观北京人防工事,这天恰好是12月25日。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安排的,总之后来当了总统的布什先生是忘不了这一天了。

那年的这一天,是西方最盛大的节日,而正是这一年的这一天,是布什夫人巴巴拉结婚后第一次不在布什身边,她回美国与孩子们一起过节。布什的母亲和姨妈特地来北京与布什共度佳节。这一天,布什做完礼拜,骑上自行车在北京使馆区转了转,拜访了英国驻北京大使,就和他的姨妈赶到前门参观人防工事。

布什夫妇在北京,像许多北京市民一样骑自行车上街,逛天安门广场,这给北京人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一天,他和姨妈也是骑自行车到达参观地点的,一同前往的还有中国外交部的一位翻译。

北京市人防办副主任张一民和当地领导已在等候,他们见布什穿件夹克衫和姨妈一同前来,还真有点新鲜感。

布什说:我跟亨利·基辛格拜见邓小平副总理,邓小平说,你们去看看北京的防空洞。今天正好是我们西方的节日,看来我要在地下过了。大家伙一笑“哎呀,欢迎布什先生啊!”

大家一同走进妇女服装店,工作人员在货架后找到一个按纽,轻轻一按,一道地板门慢慢开启,布什一行很诧异地看到地道入口就在脚下。

往下走了十几米,穿过蜂窝状的通道,走进一些较大的地下房间,布什问:“通风系统呢?”导游向他说明通风系统的安装处和通风能力。这里的空气状况,大家感觉良好。在紧急情况下,附近地区居民可就近进入地下通道。达到各个防空房间。到了会议室,布什问:“你们是怎么挖的?”“各家挖各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然后连通,就成现在这个样子。”布什风趣地说:“这让我母亲知道后,他会害怕。”“为什么?”“在人家房子底下挖洞,在美国是犯法的,但在中国却没事,都能做到。”大家哈哈大笑。

布什和他的姨妈骑自行车返回美国联络处。母亲问布什你都参观了什么啊,当布什说了所见所闻,他母亲说:这真是一件奇特的节日礼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