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 / 廉政教育

廉洁文化丨“海青天”的治水廉洁两三事

发布时间:2022-09-21 18:22
来源:新疆水利厅
【打印文本】
分享:

廉洁文化丨“海青天”的治水廉洁两三事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一生历经四朝,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每到一任,他都以民为重、推行清丈、平赋税,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海瑞巡抚应天期间疏浚吴淞江河道、修筑水利工程,也在中国治水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心系百姓疾苦疏浚通流利民

明隆庆三年(1569),应天治下的太湖平原,既是朝廷的米仓也是不折不扣的灾地。海瑞到任前,洪水已让大批百姓成为了饥民。当时江南复杂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让治水成了大难题,各级官员问之水利,茫然无知。海瑞到任后了解到吴淞江下游河段潮泥日积,通道填淤,太湖泄水不畅,遇上雨涝,周围数十万亩土地被水淹没,酿成大灾。海瑞深感百姓痛苦,立即向朝廷上奏了《开吴淞江疏》,掷地有声地提出:是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而缓也!

在疏浚吴淞江时,面对治水经费不足的困境,采用“以工代赈”招募灾民一起治水,按工发给灾民银两和口粮,将救灾与治水相结合,既解决了治水工程缺乏劳力的问题,又解决了灾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自古以来,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议轻信人言。海瑞躬历山川,布袍绶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间,实地查看丈量淤塞河段,深入了解灾情。他结合同时代水利专家归有光、潘季驯的治水理论,不断调整优化治水方案,最终确定了“束水攻沙”的方针,将吴淞江面缩窄改深,通过增加水流冲击,避免河沙淤积推动河床抬高。疏浚吴淞江之后,“隆庆四、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农”,多次上演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一直到清代吴淞江沿岸依然“虽有小灾,不成大害。”《明史》这样评价此次治水:“海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清正廉洁刚正后世为官楷模

   海瑞为官廉洁自持、刚正不阿。他认为清廉是为官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官者只有修身正己、廉洁自律、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明确工作餐标准,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任何时候都不准超标。

    海瑞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在任巡抚时,为了均平田赋徭役,严惩恩人徐阶之子,命其退田于民。在疏浚吴淞江时,看到治水官吏监工不力,命人将其捉拿归案,绳之以法。施行以工代赈时,为避免基层官员贪污中饱,给灾民发放救济粮款时他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摸索一钱

    五百年来,海瑞的凛然正气、浩然风骨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一生节俭,毫无积蓄,母亲去世时靠朋友资助才购得一块坟地,临死前还嘱咐仆人将朝廷多发的七钱银子薪俸即刻归还。他刚正不阿之秉性、清正廉洁之品行、为国为民之赤子之心,已如海刚峰般耸立我辈心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系群众,廉洁从政,牢牢守住道德底线和法纪红线,勇担时代重任,不负强国使命,永葆初心本色。

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张莹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