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何晶
张鹏翮,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专家。
论治河,于河工最著声绩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春,河道总督于成龙病逝于任上,接过治河重任的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鹏翮。在52岁这年走马上任河督的张鹏翮,面对的是极为严峻的河务问题。
张鹏翮到任后即把办公场所搬到河边,广泛参考舆图,每日乘马巡视堤岸。经过实地考察,张鹏翮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治河有了独到看法和思路。他指挥数十万民工,历时八年,终使黄淮大治,漕运通达,人民安居乐业。张鹏翮的治水方法可归结为五点:其一,疏海口使水有去路;其二,辟清口使淮得畅出;其三,加修高堰堵塞六坝,蓄清刷黄;其四,开陶庄引河以防倒灌;其五,筑挑水坝以平险工。
康熙在第四次南巡之后,充分肯定了张鹏翮的治河功绩,称赞他殚心宣力,不辞艰瘁,清洁自持。沿河百姓亦传唱歌谣颂其功德:塘埂筑兮水不通,白驹开兮下河通。海不扬兮水不涌,民乐其中兮人安而岁丰。
张鹏翮将多年治河经验编著成书,其所著《治河全书》《河防志略》等对后世治河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特别是《治河全书》,倾注了他最多心血,该书共二十四卷,详细记载了黄河、淮河、运河三大水域的源流、支派、地理位置及历年治理情况,同时阐释了其治河思想,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论廉洁,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在黄河沿岸百姓对张鹏翮的称颂中,有这么一句耐人寻味:“昔之帑,肥于人;今之帑,肥于地”。
清康熙年间,河工上的腐败现象有所加剧。河道官员遇到决口,非但不忧愁,反倒窃喜有了获利的机会。如此这般,本该用来修缮河防的银两反而进了河官的腰包,导致河防工程质量堪忧。张鹏翮接任河督,有个关键因素——“操守好”。
康熙十九年(1680年)和三十三年(1694年),张鹏翮分别任江南学道和江南学政,坚决打击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现象。他秉公主持科考,严格举士,拒不收取“部科费”,使得不少贫寒有识之士得以脱颖而出。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鹏翮负责查办陕西总督贪污挪用“籽粒银”案。此案经年已久,案情复杂,审理十分困难,四个月未果。其间,张鹏翮被康熙急召回京出任刑部尚书,“籽粒银”案暂被搁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已出任两江总督的张鹏翮,被康熙委任为钦差大臣,再次前往陕西了结此案。他轻车简从,秉公办案,严格执法,对涉案官员做出公正处理。
上任河道总督之初,面临河工钱粮不清楚的局面,张鹏翮向朝廷提出三项请求:一是撤回协理,二是撤回随带河工人员,三是请朝廷约束工部官员。如此一来,既可使自己不受掣肘,又可节约经费开支,还可借助朝廷力量遏制贪腐。这三项请求均得到康熙支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张鹏翮治河有功,回京任刑部尚书。此后,他历任多个要职,查办多件要案,均秉公执法,惩恶扬善。为官五十余年,他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被雍正誉为“卓然一代完人”,以“贤相”享誉于世。
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廉吏贤臣,在病逝后,家产仅有竹楼数间,无钱办理后事,最终雍正赐白金千两,才得以安葬。发丧之日,大小官吏自发前往送灵,场面令人动容。
论家风,公忠体国、忠孝传家
张鹏翮清廉勤俭作风的形成,与其幼年时随父亲四处奔波、流离失所的经历不无关系。张鹏翮生于顺治六年(1649年),当时,四川正经历战乱,父亲带着全家四处避难,直至张鹏翮十三岁时,终归遂宁。
这样的经历让张鹏翮从小就立志,读书论学,为国图强。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出使他国的过程中,张鹏翮不辱使命,为以后签订中俄东北边界条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康熙亲征噶尔丹提供了重要情报,为国家争取了实际利益。张鹏翮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国家和民族利益在他心中重过千钧。
张鹏翮不仅自身廉洁自律,也非常注重清廉家风家教的传承。康熙年间,张鹏翮曾在家乡遂宁蓬溪县的小东街兴建御书楼,正房悬挂康熙手书“怀冰雪”门匾,以此寄托他对家族后代的期望。他督促长子张懋诚主持修订《张氏族谱》,编纂了《家规辑要》,教育子孙“务须屏除恶习,力于勤俭”“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为子孙作表率。
在家规引导下,家族人才辈出。从清初张鹏翮,到清中叶张船山,张氏中进士者6人,中举人者18人,成贡生者18人,为官者达80余人。张家兴旺,绵延不绝,百年不衰,与其说是高官“门荫”庇护,不如说是源于张氏家族清廉家风的涵养与教诲。
2023年10月,在四川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的“天府好家规”评选中,遂宁市蓬溪县张鹏翮家规“养志松龄、廉洁立身,崇德博学、公正求真”成功入选。一生为官清廉、做事通达的张鹏翮不仅是张氏后人的楷模,其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宝贵品质更是全社会的财富,对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4月18日
作者:赵何晶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