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县耿橘纪念馆内的耿橘画像
□凌峰
耿橘,字庭怀,明代河间(今河北献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万历三十二年任常熟知县。在常熟知县任上,耿橘励精图治,举全县之力兴修水利,不但改善了常熟的水利面貌,还推动了太湖地区的水利发展。
水利兴业 为国为民
明朝时期,江南赋税苛重。耿橘初到常熟知县任上,发现当地亩产最高不过一石二斗,但是交粮却达到每亩三斗二升,有的甚至超过四斗。
在赋税制度难以改变的条件下,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此时的常熟,“以常熟之名,蒙常荒之实”,堤防通而不塞,沟渠塞而不通,水利工程情况不容乐观。
耿橘深谙水利的重要性,认为赋税之所出,与民生之所养,全在水利。常熟地形特殊,分高乡和低乡,由于工程长期失修,堤防残破不全,港浦淤塞,排泄不畅,南部低乡水多时无法排除,北部高乡旱时无法引潮水灌溉。虽然前朝和当朝均有浚河之举,但没有充分认清高低乡的差别,加之明朝中后期乡绅优免之权的影响,部分疏浚的河道不出数月就被淤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耿橘生于北方,对南方水利并不熟悉,但他广泛询问乡亲父老的建议,详细勘察水势水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精细测量规划,一系列发展水利的构想和实践在常熟大地生根开花。
耿橘将整个常熟划分为八十五个区,以区为建制,制定了开河之役不论水利远近,不分官户还是百姓,也无论是否统计在册,更不问田数多少,一概通融计算,按照以亩派工的中心原则,治理时“按图圩派役,役不出区”,各区之间不相互派役,区内以田地多少计算,田多则应出工多,田少则出工少。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浚后旋淤的问题能迎刃而解。针对让低区之民为高乡浚河,让高乡之民为低田筑岸的做法,耿橘形象地用“舟耕牛航”来形容这一错误制度。他实行“役不出区”后,都在自己周围地区劳动,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就不会再“舟耕牛航”了。
耿橘的做法剥夺了乡绅优免之权,按图圩派役,大家一视同仁。此举一方面提升百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乡绅申明利害关系。耿橘对乡绅们解释道:“论田,你们的田要多于老百姓,河成后,灌运之利你们同样比老百姓享受到的要多。所以,在此时刻,我们要同心协力,举地方乡绅百姓合力,共同开展水利建设。”
如此一来,在疏浚福山塘时,夫无惰工,户无隐口,乡绅百姓皆荷筐而来,笑歌而行,工程很快完工。
赏勤罚惰 以身作则
在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中,耿橘治水严明,保证施工有序推进。先完成者赏,后完成者受罚,任务完成好的可以发给功单,日后若有过失,可凭单据赎罪。
耿橘知晓工程验收的重要性,制定了一套验收的具体标准,包括对所浚河道的长度、深度、宽度等都进行了严格要求,符合规定的进行奖励,不符合规定的进行处罚。验收制度的明确,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
耿橘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公布“视河牌”,明确视察河工时,本县官员食用蔬菜需自备,不可从民间拿一菜一米。如发现跟随人员买办物品、骚扰地方,耿橘会依规定进行处理,对知情隐匿不报的人员也进行重治。此外,他要求浚筑河堤要预先勘定方案,贴于河岸显著位置,公示三个月,如果百姓没有异议,才能刊定成册,并不再更改。
功在当时 惠及后世
在常熟的三年时间,耿橘疏浚河道127处,修建桥涵闸若干,实现了汛期可排涝防涝、旱季可蓄水灌溉的目标,为常熟年丰时稔提供了良好的水利保障。
功在当世,也能传后。更为可贵的是,在浚河的过程中,耿橘从地形高下、水势通塞、疏浚障排、大小缓急、夫田力役、官帑辅助、经营量度、催督考验等方面,形成了治水思路、方法、制度等著作,通过《常熟县水利全书》传世。
在《谕民浚筑告示》中,耿橘阐述了他将治水策略汇集成册的做法和目的。他根据各区公正造报应浚河道、应建坝闸、应筑围岸等图圩文册,集成水利全书。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有疑惑,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情况,有助于及时、有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汇集而成的书籍,也能够为后世提供参考,帮助科学应对同类型事件。
耿橘离任后,常熟百姓修建了耿橘庙,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在常熟县志中,《耿侯去思碑》《重开三丈浦记》《重浚奚浦记》《浚福山塘记》《重开盐铁塘记》《浚梅林塘记》《浚衡浦记》等诸多碑文,无不记载着耿橘治水兴利的伟绩,耿橘也成为后世水利人学习的典范。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链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