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10时12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浏览量:次
(52条)
1.【老龄观】老年人要积极认识老龄化和衰老。不断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学习自我监护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疾病,对于中晚期疾病以维持功能为主。
2.【老年人膳食】老年人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饮食要定时、定量,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粗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类及奶制品,以及坚果类等,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
3.【老年人饮食习惯】建议老年人坚持“三餐两点”,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为:早餐约30%,午餐约40%,晚餐约30%,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
4.【老年人运动】老年人要适度运动,循序渐进。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轻中度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等。上午10~11点和下午3~5点为最佳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
5.【老年人戒烟限酒】老年人要及早戒烟,限量饮酒。戒烟越早越好。如饮酒,应当限量,避免饮用45度以上烈性酒,切忌酗酒。
6.【老年人睡眠】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睡眠。每天最好午休1小时左右。如果长期入睡困难或有严重的打鼾并呼吸暂停者,应当及时就医。如使用安眠药,请遵医嘱。
7.【老年人血压监测】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测前应当休息5分钟,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憋尿。每次测量两遍,间隔1分钟,取两次的平均值。
8.【老年人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血压3次(早、中、晚各1次)。清晨血压是全天血压波动最高的时段,防止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同时应当避免血压过低,特别是由于用药不当所致的低血压。
9.【老年人血糖监测】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糖。血糖正常老年人应该每1~2个月监测血糖一次,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还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
10.【老年人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监测1~2次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当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8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0%~7.5%即可。
11.【老年人血管病预防】预防老年人血管疾病。应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控制油脂、盐分的过量摄入,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12.【老年人脑卒中】老年人要关注脑卒中早期症状,及早送医。一旦发觉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偏盲,语言不利,眩晕伴恶心、呕吐,复视等症状,必须拨打“120”,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13.【老年人视听保健】老年人要重视视听功能下降。避免随便挖耳;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的适应证。听力下降严重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检查,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及时就诊。
14.【老年人口腔保健】老年人要重视口腔保健。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合理使用牙线或牙签;每隔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及时修补龋齿孔洞;及时镶补缺失牙齿,尽早恢复咀嚼功能。
15.【老年人防跌倒】老年人要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平时应当保持适度运动,佩戴适当的眼镜以改善视力,避免单独外出和拥挤环境,室内规则摆放物品,增加照明,保持地面干燥及平整。
16.【老年人防跌倒】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跌倒。增强防跌意识,学习防跌常识,参加跌倒风险评估,积极干预风险因素。
17.【老年人跌倒应对】如果老年人跌倒,经尝试后自己无法起身,勿强行站起;可以通过大声呼喊,打电话,敲打房门、地板、管道等物品发出声音求助,但要注意保持体力。在等待救助期间,可用垫子、衣物、床单等保暖。
18.【老年人跌倒应对】如老年人跌倒,伤势不重可自己站起,首先应先将身体变为俯卧位,利用身边的支撑物慢慢起身,起身后先休息片刻,部分恢复体力后再寻求救援或治疗。跌倒后应告知家人和医务人员,根据情况进一步检查。
19.【老年人跌倒应对】如发现老年人跌倒,施救者应先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在确保老年人和救助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助。救助时首先判断老年人的意识、呼吸、有无骨折、大出血等伤情,避免因盲目扶起伤者而加重损伤。
20.【老年人跌倒应对】发现老年人跌倒时,不能猛烈晃动伤者,注意给老年人保暖。受伤的老年人如意识不清,请立即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意识清醒,可给予安抚、宽慰等心理支持。
21.【老年人骨质疏松预防】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应均衡饮食,选择适量蛋白质、富含钙、低盐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等。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骨质疏松。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天气条件允许时,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
22.【老年人骨健康】老年人要预防骨关节疾病和骨质疏松症。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过量体育锻炼,尽量少下楼梯,控制体重以减轻下肢关节压力。
23.【老年人骨健康】老年人保持骨骼健康状态,要增加日晒时间。提倡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通过步行或慢跑等适度运动提高骨强度。
24.【老年人骨骼肌肉功能】老年人要注意改善骨骼肌肉功能。鼓励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平衡力、耐力、灵活性和肌肉强度。
25.【老年人预防压力性尿失禁】老年人要预防压力性尿失禁。注意改变使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
26.【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疏导。一旦出现失眠、头痛、心情压抑、提不起精神,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或体重下降等抑郁症早期症状,要及时就诊,请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27.【老年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要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该病多起病于65岁后,主要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的记忆、语言、视空间障碍及人格改变。老年人一旦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遗忘突出等症状,要及早就诊。
28.【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知晓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包括很快忘掉刚刚发生的事;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务变得困难;对所处的时间、地点判断混乱;说话、书写困难;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等。
29.【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老年人若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家人应及时陪同到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记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30.【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要积极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护人员负担。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感官刺激、身体和智能锻炼、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
31.【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照护】如家中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要做好家庭照护。家人掌握沟通技巧、照护技能以及不良情绪的调适方法。
32.【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照护】在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中,家人要做到协助而不包办,有助于维持患者现有功能。应当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佩戴防走失设备,预防伤害,防止走失。
33.【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要注意合理用药。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和药师用药指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避免重复用药、多重用药。不滥用抗生素、镇静睡眠药、麻醉药、消炎止痛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等。
34.【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要掌握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知识,不轻易采用“秘方”“偏方”“验方”“新药”“洋药”等。用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要暂时停药,及时就诊。
35.【老年人体检】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积极参与由政府和大型医院等组织的普查,高度重视异常肿块、肠腔出血、体重减轻等癌症早期危险信号。辖区内常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可在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一次免费的健康管理服务。
36.【老年人体检】老年人一旦在体检中发现癌症早期危险信号和指标异常,应当去正规医院就诊,发现癌症要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慢性疾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疾病风险。
37.【老年人外出】老年人要外出随身携带健康应急卡。卡上注明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属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患有哪些疾病,可能会发生何种情况及就地进行简单急救要点,必要时注明请求联系车辆、护送医院等事项。
38.【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殖健康,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39.【老年人预防接种】老年人要注意进行预防接种。建议老年人定期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流感流行季前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
40.【老年人疾病管理】老年人要学会管理老年常见疾病及老年综合征。定期体检,管理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早期发现和干预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慢阻肺等老年常见疾病和老年综合征。
41.【老年人康复】老年人要注意避免绝对静养。提倡老年人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受伤和术后的绝对静养造成的“废用综合征”。
42.【老年人康复】老年人要重视功能康复。重视康复治疗与训练,合理配置和使用辅具,使之起到改善和代偿功能的作用。
43.【失能】早期识别失能高危人群。高龄、新近出院或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应当接受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明显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减退的老年人要尽早就诊。
1.【宣贯《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基本法律。《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预防、治疗和职业病病人待遇保障等各环节作出了法律规定。
2.【职业致病因素】职业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所患疾病必须是在职业活动中发生;二是在职业活动中接触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3.【职业病预防】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减轻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
4.【职业病责任主体】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应认真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病人救治,规范用工行为等主体责任,依法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5.【职业病责任主体】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劳动者也有学习和掌握相关职业卫生知识的义务。
6.【职业人群防护】劳动者应当提高职业病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7.【职业人群防护】劳动者应了解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并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
8.【职业病患者保护】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9.【职业病患者保护】用人单位已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患者,可向地方政府医疗保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措施,使职业病患者获得医疗救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