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31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和田地区
工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和田地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和田地区巩固社会稳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长治久安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实施《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和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期。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两大历史任务,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大局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为迈向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五年来,全地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落实,开创了宗教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五年来,全地区上下始终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广大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走进群众,勇于担当、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积极性全面提升,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质朴初心。
——坚持抢抓政策稳定红利,产业基础全面打牢。五年来,全地区上下紧紧围绕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脱贫增收主线,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十百千万亿”级农业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32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7.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1.8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2亿元,年均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73%,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7%和12.9%,收入含金量更足、更高。
——坚持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五年来,全地区上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和“三个加大力度”,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为全国、全疆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场标志性战役全面开展,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管理政府举债,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实现了各级政府零违规举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全地区上下紧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交通、水利、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和田至若羌铁路开工建设;和田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投用,于田机场建成通航,皮山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3012线墨玉至和田、喀什至叶城至墨玉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和田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新建农村公路12029公里。吉音、奴尔、阿克肖水库建成投用,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尼雅、博斯坦水库加快建设,达完图、策勒河昆仑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和墨洛、昆仑大型灌区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46.83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莎车—和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工,电力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网架强度和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地区上下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惠民工程持续深入推进。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持续开展,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累计建成农村安居工程21.9万套、城镇公共租赁住房3.71万套,100多万群众喜迁新居,彻底结束了贫困人口住危房和饮用苦咸水的历史,所有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动力电,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地区上下始终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突破。“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2万余人,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的矛盾。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丝绸之路南通道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日趋显现,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初显雏形,和田海关正式挂牌开关运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到位资金645亿元,是“十二五”总和的3.7倍。昆玉市、二二五团获批设立,兵地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坚持深化对口援疆战略,援疆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五年来,全地区上下坚持发挥援受双方两个积极性,援疆资金项目向基层、向贫困乡村、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累计实施援助项目1255个,投入援助资金142.46亿元,大力扶持特色种养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扶贫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安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改善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支持地县重点医疗机构和重点科室建设,开展旅游、文化以及青少年“心连心、手拉手”等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有效助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七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在和田胜利召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地委、行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全地区上下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因时因势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坚决打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和田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和田更多依托国内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疆内看: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新疆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各类政策叠加增效,对口援疆优势独特,资源转化潜力巨大,稳定红利充分释放,人心凝聚提振预期,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将有效助推和田加快“四化”进程,全面夯实和筑牢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和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与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政策支持前所未有。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大力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加大对南疆的倾斜支持力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给予新疆特别是南疆四地州一系列特殊政策扶持,将为和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十四五”时期,随着和若铁路、高速公路的贯通,皮山机场的建成通航,和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通道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西引东来、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全疆和全国产业和开放体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产业发展基础坚实。和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独特,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具备发展特色种养殖加工、旅游文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条件。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为“十四五”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口援疆持续深化。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继续深化对口援疆战略,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将在干部人才援疆、产业援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援疆上聚焦发力,将有效提升和田自身“造血”功能,为和田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稳定红利充分释放。近年来,为和田改革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围绕党中央2035年远景目标战略安排,按照自治区党委整体部署,和田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全地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和墨洛”一体化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润疆取得重大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和田。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展,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法治和田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田长治久安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平安和田、技能和田、健康和田、文明和田、幸福和田、绿色和田、美丽和田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篇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篇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指导和田工作的纲和魂,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新时代和田工作开创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各族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从和田实际出发。立足党中央对和田的殷切期望,立足自治区党委对和田的战略定位,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优势机遇和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稳中求进、扎实推进,脚踏实地推动和田稳定改革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就业统筹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交通枢纽打造、中心城市培育、开放平台建设、人口素质提升、生态综合治理六大任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鞋袜生产、纺织服装、假发制品、电子装配、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七大产业,全面建成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区、城乡融合发展集聚区、文化特色全域旅游区,破解发展难题、补齐短板弱项、扫清发展障碍,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和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彻底摆脱长期欠发达的发展困境,推动和田大发展、大变革、大稳定。
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更加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与全疆发展的平均差距持续缩小;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水资源配置能力有效提升,供电可靠性全面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和墨洛”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推进,和田市中心城市能级明显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突破。
——改革开放活力更加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向西、向东开放打开新局面。
——民族团结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更加坚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
——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提高。文化润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更加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更加有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和田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加稳定、更有质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社会治理能力更加增强。依法治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
||||||
类别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长(%)[累计] |
属性 |
|
经济 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406.32 |
—— |
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
预期性 |
|
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 |
—— |
高于GDP增长 |
预期性 |
||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0.09 |
40 |
[10] |
预期性 |
||
创新 驱动 |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
预期性 |
|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12 |
0.15 |
——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1166 |
43712 |
7 |
预期性 |
|
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9787 |
15762 |
10 |
预期性 |
||
8.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
≤4.5 |
—— |
预期性 |
||
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8.64 |
9.13 |
[ 0.49] |
约束性 |
||
1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59 |
2.01 |
—— |
预期性 |
||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9 |
2.7 |
—— |
预期性 |
||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 |
预期性 |
||
13.人均预期寿命(岁) |
74.35 |
75.85 |
[1.5] |
预期性 |
||
绿色 生态 |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
||
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
|||
16.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36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
||
1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
18.森林覆盖率(%) |
1.65 |
1.90 |
[0.25] |
约束性 |
||
安全 保障 |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95 |
106 |
[11] |
约束性 |
|
20.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
—— |
≥400 |
—— |
约束性 |
||
注:1.带[ ]为五年累计数;2.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抓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鞋袜生产、纺织服装、假发制品、电子装配、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七大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高标准定位“一园三区”功能,坚持集聚发展导向,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保障”的思路,高起点、高定位、超前谋划园区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园区产业区、生活居住区、社会配套服务区建设,下大气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物流集散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建设,搭建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生态示范园区创建,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到2025年,建成若干具有全疆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园区打造成区域性招商平台、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全面完成“一基地两中心”建设,围绕“十百千万亿”级农业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建成一批集农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兔、驴、鸡、鸭、鹅、鸽、羊、牛产业园,配套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中央厨房等“园中园”,以及集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质量检测、金融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到2025年,力争创建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5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形成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园区10个,构建形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三化一体”立体平台网络。拓展网上网下销售“两个渠道”、疆内疆外销售 “两张网”,建设“线上线下”区域性双物流集散中心。
专栏1 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和田县、墨玉县、于田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皮山县、策勒县、洛浦县、和田市、民丰县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建设加工园区、中央厨房等“园中园”,以及农产品交易中心。 2.畜产品加工项目:改造提升7县1市12个畜禽定点屠宰点基础设施,新建7县1市20个畜禽屠宰标准化厂。 |
第二节 高标准建设区域物流集散园区
加快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动和田市北部物流园区、策勒县南疆国际陆港(无水港)物流园、于田县空港物流园及各县市铁路公路货运场站建设。加快和田市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推动京和物流园区功能整合,建设立足和田、服务南疆、辐射藏西的区域性综合物流基地,提升物流枢纽集散功能。完善县市物流节点布局,依托铁路公路大通道,建设一批县级综合物流中心。依托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和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配套专业物流中心。健全城乡分拨配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动乡镇、村(社区)物流配送中心及物流公共取送点建设。
专栏3 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建设和田市北部物流园区、京和物流园区和策勒县南疆国际陆港(无水港)物流园、于田县空港物流园。 2.县市物流中心建设:建设和田县昆仑物流园、墨玉县电商物流产业园、于田县火车站物流园、民丰县火车站物流园。墨玉县商贸物流基地、皮山县商贸物流基地、洛浦县火车站现代物流基地、民丰县物流基地。 3.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和田特色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和田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和田市北京和田工业园区快递物流园、墨玉县公共配送中心、和田县经济新区综合农贸市场、和田县特色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中心、洛浦县疆外(境外)货运集结中心、洛浦县城乡分拨配送体系建设、墨玉县建材园物流中心、洛浦县果蔬储备及配送中心。 |
坚持一产上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中国畜禽生产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稳粮、促畜、扩禽、强果、增饲草、兴特色”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十百千万亿”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3个40万亩+10万亩设施农业+饲草料种植”特色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优势区和产业带,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一、做精做强种植业
稳定粮食生产。突出抓好粮食安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优质高效高产粮田建设,优化林粮间作种植模式,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广种植强筋、富硒、有机小麦和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口粮基本自给。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推进粮食集团改革,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到2025年,全地区粮食面积保持在257万亩左右,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30万亩、玉米面积达到120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
做精特色种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原则,大力推动露地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推进产销对接、订单生产。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为带动,着力发展肉苁蓉、玫瑰花、万寿菊、色素辣椒、雪菊、西甜瓜、山药、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到2025年,全地区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
做强设施农业。抓住《南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机遇,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种植、种苗繁育、科技支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全国食用菌产业带、南疆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乌鲁木齐市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地区设施温室面积达到13万亩,食用菌规模达到1.5亿棒。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立足“小庭院、大产业”,因地制宜、一户一策、适度规模、合理布局,推广“1+N”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庭院蔬菜、林果以及畜禽养殖,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地区庭院经济规模达到40万亩。
二、推动林果业提质增效
推动林果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推动林果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实施核桃、红枣、石榴、葡萄、杏等优势品种产区建设,加快推动林果标准化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林果提质增效工程,加大核桃、红枣疏密改造力度,创建标准化果园6万亩。加强产地交易市场和林果产品品牌建设,继续推动林果加工流通企业建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核桃、红枣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地区林果面积稳定在32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45万吨左右,果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
专栏4 种植及林果业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种业良繁基地建设:建设1个地区级具备育种科研、试验示范、制种良繁、品种资源保存集一体的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试验示范基地;实施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 |
2.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和田市2.15万亩、墨玉县11万亩、和田县7.1万亩、洛浦县4万亩、策勒县3.5万亩、于田县6.5万亩、民丰县1.45万亩、皮山县4.3万亩;特色作物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和田市1.7万亩、墨玉县7.6万亩、和田县4.5万亩、洛浦县3.5万亩、策勒县2.5万亩、于田县20万亩、民丰县1.2万亩、皮山县4万亩;食用菌规模1.5亿棒,其中:和田市250万棒、墨玉县2500万棒、和田县4112万棒、洛浦县4113万棒、策勒县275万棒、于田县1875万棒、皮山县1875万棒。 |
3.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新建温室大棚10.8万亩,其中: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各2万亩,洛浦县1.5万亩,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各1万亩,民丰县0.3万亩。 4.林果提质增效工程:实施五个拉网式全覆盖,林果提质增效100万亩,其中:皮山县12万亩,墨玉县20万亩,和田市10万亩,和田县15万亩,洛浦县15万亩,策勒县10万亩,于田县15万亩,民丰县3万亩。 |
三、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重点发展小宗畜禽养殖,围绕“一轴、四带、三园、多点”产业布局,健全畜禽良种体系、饲草保障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全地区存栏驴10万头、牛30万头,年存出栏肉羊1000万只、出栏商品兔1亿万只、鹅2500万羽、鸽子4500万羽、鸭1500万羽、鸡1.3亿羽,食用菌规模达到1.5亿棒的养殖规模;肉类总产量达到40万吨,奶产量达到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3万吨;培育形成3—5个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畜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知名畜禽生产基地。
加快畜牧良种体系建设。实施畜禽种业提升计划,加快畜禽良种引进扩繁,加强畜禽优良地方品种保护选育推广,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到2025年,全地区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多胎肉羊、鸡、鸭、鹅、兔、鸽核心种源自主率达到80%以上,特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开展“四良一规范”示范创建,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全地区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个,力争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
强化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地、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设,开展地县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达标行动,配齐村级动物防疫员,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动物卫生监督能力和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到2025年,全地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5%以上。
完善饲草料安全保供体系。全力保障饲草供给安全,按照“改造、调整、内联、外引”的思路,扩大本地饲草种植规模,开展优良饲草引进及良种繁育推广,实施“退耕还草、草田轮作”,推进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实施浅山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湿地芦苇等非常规饲草利用,持续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稳定饲草外购调入渠道,建设疆内外饲草种植加工基地,引进培育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完善区域性饲草料市场体系,全力提升饲草料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地区饲草料本地加工率达到80%,饲草自给率大幅度提高。
专栏5 现代畜牧业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畜禽良种繁育工程:特色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改造提升和田羊、和田青驴、和田黑鸡保种场,新建于田麻鸭、策勒黑羊、皮山红羊3个保种场,推进和田羊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畜禽原种场建设:扩建皮山县伊普吕肉兔原种场、墨玉县王鸽原种场、洛浦县卡奴鸽原种场。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墨玉县新建2个、于田县新建1个兔良种扩繁场;洛浦县、于田县各新建1个鸽良种扩繁场;洛浦县、墨玉县各新建1个鸡良种扩繁场;皮山县、和田县各新建1个鹅良种扩繁场;墨玉县、和田市、于田县各新建1个羊良种扩繁场;洛浦县新建1个牛良种扩繁场;皮山县新建1个驴良种扩繁场。推进地区种公羊、驴及县级兔、羊、牛、驴人工授精站建设。 2.“四良一规范”示范创建:推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饲养科学化、管理制度化、防疫规范化” 技术配套与推广应用,墨玉县、洛浦县创建“四良一规范”示范县。 3.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0个,其中:和田市5个、墨玉县9个、和田县7个、洛浦县7个、策勒县6个、于田县7个、民丰县3个、皮山县6个;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个,其中:和田市1个、墨玉县2个、和田县1个、洛浦县1个、策勒县1个、于田县2个、民丰县1个、皮山县1个。 4.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建设工程。改造提升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动物防疫站、乡镇兽医站,加快村级防疫点建设。实施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工程。实施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地州级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及县级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建设。 5.饲草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进5万亩牧草种子繁育基地、500亩饲草料新品种引种试验基地、100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低地草甸草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10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56万亩芦草草场培育及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新建皮山县、墨玉县、于田县3个综合饲料加工厂,实施7县1市饲草料储备库建设。 |
四、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快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建设现代绿色植保防控体系。健全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体系,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地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种养业循环一体化工程,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和散养密集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标准化改造,建立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和收集体系,构建“3+1”四方联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到2025年,全地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五、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整合土地增减挂钩资金、涉农资金、援疆资金等,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特色经济作物、林果、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机械、设施养殖机械。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构建多功能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到2025年,全地区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改造提升69.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稳定在1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
六、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绿色发展、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重点建立3个地方畜禽养殖技术规程与标准体系,驴奶、红枣、核桃等3—5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化肥、农药特别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安全追溯平台。完善地、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建立畜产品全链条无缝隙监管制度,提升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全地区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专栏6 农业基础支撑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农业资源基础资料、种养殖过程安全监管、农业园区物联网及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品牌品质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大数据平台。 2.农机工程项目:实施墨玉县林果业机械作业示范县工程、民丰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工程,引进推广示范果蔬大棚微型农业机械作业技术,实施林果业、畜牧业机械化工程,实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教育培训工程。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在全地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国家、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智慧农业畜牧大数据监管平台;新建32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其中:墨玉县5个、和田县5个、洛浦县6个、策勒县1个、于田县15个。 |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统筹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出口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销售物流基地,构建县有加工园区、乡有加工集聚区、村有加工车间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打造集生产、保鲜、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左右,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
二、深化农产品市场开拓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支持建设区域公共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生态原产地保护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1+N+X”品牌体系;突出打好农产品绿色、生态、有机牌,推进“二品一标”示范县乡村创建,到2025年,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二品一标”产品达到30个。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战略,支持援疆省市继续实施“大仓东移”“十城百店”工程和“双线九进”活动,建设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开展区内协作消费扶贫,在乌鲁木齐市建立农产品及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形成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本地市场,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部队、进企业、进社区,构建县有配送中心、乡有配送站、村有便民餐车三级销售配送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多样化多层次的营销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到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实现全覆盖,各级示范合作社达到400家以上;进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农场达到400家以上,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40家以上,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家庭农场达到20%以上。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扶持目录,落实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顺应农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创新畜牧养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采取“合作社+农户”、“村委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和牲畜,形成互利共赢的紧密型利益共担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草畜联营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养殖,推动集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全地区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超过40%以上。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服务进万家活动,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下沉机制,逐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任务量化、服务在线化、管理考核数据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加强科技特派员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作用,引导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专栏7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 |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中:和田市20家、墨玉县20家、和田县20家、洛浦县15家、策勒县10家、于田县10家、民丰县5家;进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农场432家,其中:皮山县50家、和田市50家、墨玉县70家、和田县82家、洛浦县50家、策勒县53家、于田县55家、民丰县22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41家,其中:皮山县5家、和田市5家、墨玉县5家、和田县4家、洛浦县5家、策勒县5家、于田县8家、民丰县4家。 2.农机合作组织培育项目:培育农机合作组织13个,其中:和田市2个、墨玉县2个、和田县2个、洛浦县2个、策勒县2个、于田县2个、民丰县1个。 |
坚持二产抓重点,按照“发挥优势、差异分工、出口导向、集群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内需外需市场兼顾,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第一节 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好国家、自治区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劳动力和特色资源优势,强化就业导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和集聚效益,打造新疆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轻工产业基地。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立足和田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畜禽、饲草料、林果、粮油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集优质原料基地、特色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格局,打造新疆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畜禽产品加工,加快培育一批种养加一体的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开发绿色、有机高端冷鲜肉、分割肉以及调理和熟食产品,鼓励发展多品种健康型、营养型、功能型驴奶等特色乳品。到2025年,全地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从13家增加到50家;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打造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饲草料加工基地,推广颗粒饲料等新型产品,不断提高饲草料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到2025年,全地区饲草料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加快发展林果精深加工,重点开发果酒、核桃油、核桃肽和红枣素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精深加工与收购、销售一体化,到2025年,全地区林果加工企业达到120家以上;积极发展粮油食品加工,扶持培育一批粮油、食品、馕、民族特色饮料等龙头加工企业,推动食品工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地区培育超亿元大型企业集团10个,力争全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40%,带动就业5万人。
二、发展壮大制鞋产业
抢抓东部地区制鞋产业西移机遇,全力打造全国新一轮制鞋业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建设中国西部“丝路鞋都”。按照“大中鞋厂向园区集中、小型加工鞋企向乡村延伸、配套产业向园区周边集聚”的发展方向,推动鞋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加快引进鞋饰、鞋底、皮革等生产企业,打造“龙头+配套”的制鞋产业发展模式。鼓励重点企业强化品牌创建、研发设计、网络营销等能力建设,实现“生产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型。到2025年,全地区鞋业产能达到0.6亿双,带动就业3万人。
三、加快发展电子产品组装产业
加快电子产品组装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核心部件内地厂家提供,配件新疆市场采购加工,本地进行组装加工的思路,大力发展手机系列、智能穿戴、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设、小家电、电采暖等产品,全力打造策勒县电子组装产业园,创建自治区级电子产业示范园。到2025年,全地区电子产品组装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
四、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围绕推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发展,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优势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入驻,加强与疆内库尔勒、阿克苏纺织城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服装服饰、袜业织造等中下游产业链,以童装、女装、职业装、运动装等为重点,积极发展针织服装、羽绒服装、西式服装,探索发展登山服、高温作业服等功能性产品,做大棉袜、丝袜产业规模,加快推进衣着附件及包装物配套生产及市场建设,不断提升自给能力。扶持发展一批自主品牌服装,逐步实现由代工贴牌向自主品牌过渡。到2025年,全地区棉纺纱锭规模达到40万锭,服装产能达到4亿件,袜业产能达到5亿双,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3.1万人。
五、大力发展发制品及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发制品、箱包、玩具产业,以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发制品、箱包和玩具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快提升生产工艺,加大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和田发制品产业示范园,到2025年,全地区发条产能达到3亿条、头套产能达到7209万个,力争将洛浦县发制品产业示范园创建为国家级发制品产业园。到2025年,全地区发制品、箱包、玩具产业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
六、做优做精民族特色手工业
围绕建设南疆旅游消费中心,大力发展创意型民族手工业,构建和田特色文旅产品体系。实施和田地毯业重振行动,提升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编织地毯,打造全国手工羊毛地毯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和田地毯手工标志、地理标志、纯羊毛标志品牌建设,扩大羊毛手工地毯名城影响。以和田市吉亚乡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艾德莱斯绸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加快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的融合发展,打造新疆艾德莱斯绸织造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桑皮纸、木制器皿、民族乐器、小五金、铜铁生活制品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手工业,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树立产品品牌。
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积极稳妥发展数据标注等数字经济产业,按照产业发展以标注产业为主、标注产业以图形标注为主、企业招商以头部企业为主“三个为主”推进思路,聚焦专业领域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资源价值延伸,培育构建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审查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力争在全地区打造10万人就业的数据标注产业基地。2020—2021年,以皮山县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依托,打造5000人规模的数据标注基地;2021—2022年,在和田市打造3万人规模的数据标注基地;2022—2024年,在其余6个县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每个县打造不少于1万人规模的数据标注基地。
二、积极培育生物产业
巩固、提升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加快培育引进中药民族药产业龙头企业,丰富新型制剂、饮片、药用活性提取物等产品线,推进维药“国药准字号”研究申报,形成以维吾尔医药种植、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上下游联动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维吾尔医药生产中心、创新中心、原料药供应基地。不断加大维吾尔医医药研发力度,以维吾尔药业股份公司为平台创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平台。推进维吾尔医药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以玫瑰花、大芸为重点,不断推进生物制品深度开发。延伸特色作物加工链,重点发展玫瑰花香料、系列保健品化妆品和大芸保健品。
三、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充分利用和田光热资源优势,建设G315线洛浦—策勒光储一体化发电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光储一体化+农业、畜牧业、林草业等开发模式,推进新能源产业扩容提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皮山县三峡(安徽)工业园为依托,推动高端铝基新材料项目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南疆重要的铝基新材料加工基地。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一、加快推进矿产开发产业
按照自治区“深化北疆东疆,加快南疆勘查”的总体思路,以昆仑山西部大红柳滩区域为重点,开展锂铍、铅锌、汞锑等稀有金属矿产的调查评价,加大对昆仑山北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储备。全力推进火烧云矿区整装铅锌矿开发,申报创建国家级矿产资源开发区,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力争“十四五”时期启动开发。以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实施天台煤矿60万吨/年、阔什布拉克煤矿45万吨/年露天矿项目,加快推进布雅煤矿一号井9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到2025年,全地区煤炭产能达到270万吨,原煤产量达到220万吨以上,提高煤炭供应自给能力。加快矿区道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资源开发基础瓶颈。
二、积极发展建材家具产业
加快推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水泥企业节能降耗和智能化改造,支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支持发展多功能复合一体化、轻质化、空心化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以皮山县三峡(安徽)工业园区、墨玉县建材园区为依托,推动梁、板、柱等装配式建筑结构件生产,打造集研发设计、绿色建造、工程管理、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制造基地。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家具木材产业,重点发展木材加工、家具材料制造和家具生产。
第四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突出特色、服务重点”的原则,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理念,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明确各县市主导产业定位,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培育规模经济优势。
和田市:以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
和田县:以鞋革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鞋业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推动形成西部鞋业中心,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家具制造等产业,加快煤炭、铅锌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储备力度,积极推进水电产业基地建设。
墨玉县:以袜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服装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和新型建材等产业。
洛浦县:以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全国发制品、仿真花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积极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产业,提前谋划以铅锌为主的冶炼加工业。
于田县: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品等产业。
策勒县:以电器、电子组装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电子组装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装袜业。
民丰县:以区域性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服装服饰和特色旅游产业。
皮山县:以数字标注、鞋革制品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数字经济、鞋辅、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
第五节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为主攻方向,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强化要素支撑保障,逐步改变“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和打造一批具备全产业链的优势企业。持续推进“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户有小作坊”产业发展模式,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做精做强配套产业和环节,扶持建设特色专业村镇。继续实施“百千万质量强企工程”,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和、强县市建设。
第六节 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对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地区培育8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级企业,50家主营业务收入5千万元级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高成长型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的高质量企业群体。实施中小企业高质量成长行动。推动 “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细分市场领先、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技术水平和创新程度高的“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达到15家以上,工业出口加工企业达到75家,工业企业总户数突破2000家。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扩大服务供给、释放需求潜力,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深入实施旅游兴和战略
围绕打造“南疆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特种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旅游人数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举全地区之力把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支柱产业。
一、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强化“规划引领、旅游主题、旅线设计、旅游品牌、景区创建、旅游服务、营销推广、交通提升、旅游提质、智慧旅游”等“十大支撑”,推动形成“一轴、一心、两翼、三区、五带”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一轴:丝路文化体验轴。以G315线为丝路文化观光体验发展轴线,依托沿线古丝绸之路文化遗迹与风情景观,促进交通干道与文旅发展有机结合。
一心:和田全域文化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依托和田市构建全域文旅集散服务体系,形成和田地区文化旅游体验聚集区,发挥展示窗口作用。
两翼:延伸文旅东西双向发展入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以于田县、皮山县为两翼,以特色文化资源禀赋为核心的东部、西部文旅集散副中心和文旅体验聚集地。以G580线为两翼中轴线,强化“和墨洛”城镇群带动作用,发挥各县市比较优势,促进各类文旅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聚集、协调发展。
三区:北部沙漠文化特种旅游区、中部绿洲文化生态休闲区、南部昆仑文化观光体验区。
北部沙漠文化特种旅游区:重点开发沙漠生态观光、沙漠探险、沙漠科考、沙漠极限运动、沙漠越野、沙漠影视基地等综合性沙漠特种旅游项目。
中部绿洲文化生态休闲区:重点围绕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元素,发展绿洲民俗风情旅游。
南部昆仑文化观光体验区:围绕“万山之祖”“玉石文化”,以自驾旅游为重点开发系列文旅项目,包括昆仑天路自驾、昆仑山登山探险旅游、玉出昆仑寻玉之旅等。
五带:尼雅文化探秘带、红色文化研学带、昆仑文化休闲带、绿洲民俗体验带、城市人文休闲带。
尼雅文化探秘带:以民丰县为核心,重点打造尼雅河流域生态文化廊道,培育尼雅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实施丝路文化探秘、生态湿地观光科普等项目,展现丝路文化精髓,打造尼雅精绝古国文化IP。
红色文化研学带:以于田县为核心,围绕克里雅河流域,建设以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龙湖景区、进藏先遣连会师遗址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地质地貌科普、农业产业研学等为支撑的发展体系,构建东部旅游门户。
昆仑文化休闲带:以于田县、策勒县、和田县为核心,围绕克里雅河、玉龙喀什河流域,挖掘昆仑山“万山之祖”文化,培育昆仑圣境、空中牧场、峡谷观光、登山探险等多元体验旅游。
绿洲民俗体验带:以洛浦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为核心,围绕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与和田河流域,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推进休闲农庄、牧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城市人文休闲带:以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为核心,围绕玉龙喀什河流域,以穿城过镇河段为重点,挖掘玉龙喀什河及沿线人文,以河为带,展现城市人文景观风情,推进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项目建设。
二、加快精品景区建设
全力打造知名核心景区,扩大和田旅游影响力。全力推动和田市、于田县等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和田团城景区等申报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和田市大漠湖杨景区、皮山县塔吉克民俗旅游区、墨玉县老城、墨玉县拉里昆湿地、和田县巴格其核桃王和无花果公园、和田县约特干古城、洛浦县玉龙湾景区、策勒县板兰格景区、策勒县沙海碧湖景区、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景区等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昆仑天路”各节点旅游基础设施。到2025年,创建5A级景区1—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6家。
三、扩大旅游产品供给
围绕打造中国特种旅游目的地,大力培育特种自驾、玉石文化、民俗体验、丝路探秘、生态观光、红色教育、研学摄影、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丰富玉石文化旅游载体,打响玉石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和田夜市”品牌影响力,打造传统特色民俗文化街区,特色餐饮、民宿与文化旅游演艺相结合,扩大夜间旅游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沙漠旅游业,依托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源,推动沙漠生态观光、科考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业态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存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度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促进维吾尔医药、沙疗康养业发展,推动康养与医疗、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乡村民宿,鼓励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每年新研发旅游商品不少于24种,打造“和田礼物”品牌,提升文创产品品质,加强老字号旅游商品、特色手工艺品、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开发,扶持一批特产名品、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推动和田市旅游集散中心和于田县、皮山县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通讯、旅游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解决“三难一不畅”问题。健全完善自驾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游客集散中心、驿站营地、应急救援体系,推进自驾游风景道、景区建设,打造自驾游精品线路。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新评定5星级饭店1家,4星级饭店2家,3家星级饭店5家。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地、县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3A及以上景区逐步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
五、深化旅游营销服务
积极实施“引客入和”工程,推动援疆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常态化运行;强化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深入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客源市场,大力拓展中部六省区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对外宣传,建立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旅游宣传网络平台,大力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扩大“昆仑山旅游节”、“玉石文化旅游节’“环塔拉力赛和田段”赛事活动等旅游文化节庆赛事知名度,加强与中央电视台、援疆省市卫视等新闻媒体平台、新媒体合作,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8 旅游产业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
1.重点景区提升建设项目:创建于田县龙湖、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策勒县沙海碧湖、策勒县板兰格等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创建民丰县渔湖和尕旦景区、策勒县人文生态景区、洛浦县玉龙湾景区、皮山县皮雅曼景区等为国家3A级景区。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和田市团城、墨玉县拉里坤国家湿地公园、和田博物馆等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改造自驾车营地15座,其中,皮山县1座、墨玉县2座、和田市3座、和田县3座、洛浦县2座、策勒县1座、于田县2座、民丰县1座。 3.乡村休闲旅游建设项目: 创建特色旅游村12个、创建4星级以上高星级农家乐2家;创建标准化民宿28家。建设和田市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打造和田县巴格其核桃文旅小镇、皮山县皮亚勒玛石榴小镇、皮山县木吉仙桃小镇、洛浦县麻糖小镇和大漠枣香小镇、策勒县石榴花旅游小镇、策勒县达玛沟乡特色小镇、策勒县红枣小镇、于田县玫瑰小镇、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特色小镇等10个特色旅游小镇。 4.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和田市游客服务中心。 5.旅游商品基地建设项目:旅游商品基地建设项目:打造和田市艾德莱丝绸手工艺作坊、和田市欣明南国城、和田市玉都城、和田县约特干古城、和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洛浦县电商产业园、于田县馕产业园等旅游商品基地。 6.旅游智慧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地区、县市全覆盖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 |
第二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按照建设大通道、构筑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思路,加快构建由区域综合物流枢纽—县市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城乡物流配送节点组成的物流体系。推动和田市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县级物流节点布局,加强铁路公路机场货运场站、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配送、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和田—喀什—乌鲁木齐集拼集运货运班列”和田火车站组货基地,积极对接蓉新欧、渝新欧等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支持各类冷链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全程冷链覆盖水平。规范发展快递产业,在重大物流园区及中心规划建设快递功能区,加强城乡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在内地重点城市设立分仓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智慧物流发展,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水平。积极引进区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建立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到2025年,全地区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0%和15%。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深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巩固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水平,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系,推动和田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升级为地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基地,切实提升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十四五”时期,引进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营运中心落户和田20家以上,打造红枣、核桃、鸽、兔、和田玉、特色民俗产品六大特色产品线上店和交易中心,培育电商产业集群。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充分利用援疆省市优势,“十四五”时期,力争建设共享仓20个,打造“1+8+N”共享仓,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打通“和货出境”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逐步实现“电商链+产业链”的高效融合。积极引进大型电商企业来和田设立物流配送仓库,推动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发展,为网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支撑。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建设地区电商直播人才实训基地,实施“个十百千万”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十四五”时期,培训各类电商人才5万人次,其中本土人才5000人。建设和田跨境电商平台,聚集吸引国内外跨境电商企业,加强线下商品展示设施和保税物流仓建设,探索建立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和电子清关服务系统,建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跨境电商通道。
三、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
全面提升金融产业支撑功能。支持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和田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改组农村信用联社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地方金融机构。围绕外向型产业发展,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提升国际投融资、国际结算等服务功能。大力拓展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提升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各级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城市建设开发基金,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新疆和田玉石交易中心建设,争取将新疆和田玉石交易中心升格为“中国和田玉交易所”。
第三节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一、改造提升现代商贸业
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县城)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批发市场和社区商业中心多层次商贸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和墨洛”区域中心商圈、于田空港物流园东部商圈,皮山火车站周边西部商圈“三大商圈”建设。推动和田市团结广场等传统商圈功能提升,加快培育和田市新夜市等新型商圈,推动和田夜市、团城智慧商圈建设。积极培育县城商业中心,布局建设一批多业态复合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实施和田市团城民俗风情商业步行街改造,集中力量在各县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促进传统商业与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融合聚集发展。加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围绕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工业品等建设改造一批集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集群。支持新疆便利美连锁集团,五年内在和田布局500家以上连锁便利店,做好铜锣湾、红星美凯龙等重大商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推动商贸企业“限下”转“限上”,到2025年全地区建成“限上”商贸企业140家。 积极发展汽车、家电、通讯产品等专业超市。加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点布局,推动家电维修服务网点和标准化蔬菜市场改造,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打造便民家庭服务信息平台,构建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完善农村商业网点,进一步完善邮政、供销农村网点,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程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专栏9 商贸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 |
1.特色商业街建设项目:打造特色商业街区4个,和田市团城民俗风情商业步行街、和田县经济新区商业街、洛浦县文旅夜市商业街、于田新时代商业步行街。 2.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建设和田市小商品批发中心。 3.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新建农贸市场3个,其中,和田县2个、洛浦县1个。 |
二、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支持一批管理现代化、具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做优做强,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的省地、节能、环保、绿色现代化精品居住小区,提升“宜居品牌”,加快房产品牌建设。加快商业地产和大型公建项目建设,推进重点区域商务楼宇开发。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农牧民安家贷”等新型贷款业务。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入职、大学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购房,制定出台特殊优惠政策。
三、做强做优民族特色餐饮业
突出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以“和田夜市”为依托,建设和田美食城,支持何胖子餐饮、塔吉美蓝、玫瑰花烤肉、玉龙喀什烤包子等一批重点餐饮企业,打造集连锁经营、美食研发、人才孵化、物流配送、文化演艺、商业地产为一体的综合型商业餐饮集团,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来和投资发展,构建从项目开发、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夜市直营到运营指导的全产业链,加快品牌推广和经营模式复制,推动“和田夜市”走出和田、走出新疆。
四、积极培育托幼服务业
大力发展托幼服务业,推进托幼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托育服务,建立和完善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托育产业安全、合规、良性发展。
五、着力发展康养服务业
立足南疆、辐射全疆,推进维吾尔医药、沙疗康养业发展,以养生、养心、养老为核心,启动建设医康养、教学研一体的特色康养服务基地,促进维吾尔医药、沙疗康养与医疗、旅游等深度融合。依托社会服务兜底工程,重点支持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
六、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
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力争培育本地知名家政服务品牌5家。加强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成立并依托家政行业协会,推进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家政服务质量认证评价,推进服务标准化,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强家政供需对接,加快月嫂、产后护理等基础服务培育,促进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七、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
完善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对老旧小区生活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社区餐饮网点、社区菜店、再生资源回收点等大众化服务设施。拓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社区网上配送服务、代理服务、维修服务。丰富社区医疗、保洁、养老、看护、维修、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内容,提升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农村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建立完善适合农村特点的购物、餐饮、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设施和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新引优、招强引链、招才引智为方向,紧扣“四个围绕”抓招商。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紧盯“十百千万亿”级主导产业、核桃红枣等传统产业、旅游业抓招商,实现招商引资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抓招商,按照“补链、延链、全链、闭环”的产业链发展方向,力争引进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城镇化建设抓招商,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推动全地区城镇化进程;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靶向出击,瞄准内地重要产业聚集区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和集团总部,吸引500强优势企业、央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和田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机构,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创新招商工作方式,实施“三步两会法”招商工作机制,推行招商专员负责制、亿元以上招商项目预审制,鼓励探索“园中园”招商模式。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完善招商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加大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预审、跟踪、服务力度。着力推进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全程保姆式和项目管家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做好项目跟踪、协调、落实和监督,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十四五”时期,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
把产业促进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产减量提质、二产稳工增效、三产扩大就业,大力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扶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实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和质量,形成扩大就业的长久产业基础,推动就近就地就业大发展,实现群众顾家、增收“两不误”。
优化创业环境,开展创业型县市创建,完善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建设,每个县市每年培育1—2家创业孵化基地,统筹就业补助资金,鼓励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带动就业。全面推行就业创业证与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小店经济、地摊经济和“跳蚤市场”。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回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带动农村人口多渠道灵活就业。
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完善扶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的政策保障制度,鼓励退役军人到基层、城镇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吸引更多退役军人留在和田、建设和田。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力度。持续稳住脱贫劳动力就业。继续推行以工代赈模式,严格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比,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多渠道促进就地就业增收。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建成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做好信息发布、用工务工服务保障工作。强化县市之间用工协调对接,优先满足县市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度。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发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和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帮扶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县市加快发展。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完善销售网络、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经营主体带贫益贫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深化援疆帮扶、定点帮扶、区内协作帮扶、社会帮扶,继续推动“五个一”全覆盖包联,对接开展“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赈济对象、赈济方式和建设领域,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农牧民参与农牧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实现增收。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改进帮扶方式,引导群众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健全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动建设富有和田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均达到100%。继续推进煤改电入户工程建设,改善各民族群众采暖条件,降低生活成本。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选择适宜的技术和改厕模式,持续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到2025年基本普及卫生厕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治理模式,鼓励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户分类收集、定点定时投放、生物发酵堆肥、资源有效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化处理试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实用、维护简便、高效低耗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艺技术,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院落与住宅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质量,让田园牧歌、秀美乡村成为和田的靓丽名片。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建立由县市、乡镇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组成的农村物流网络,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到2025年基本实现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全覆盖。加强乡村阵地建设,推动乡镇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性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建强基层党组织,实施村干部和后备力量素质提升培训行动。
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小麦收储制度改革,落实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增强粮食储备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引导棉花生产提质增效。加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畜禽产品、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步推进林果业保险“以奖代补”试点。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等社会保险。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1.6万名农技推广、经营管理、实用专业人才。实施“土专家”“田秀才”培养计划,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户生产技术型人才。鼓励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返乡回村人才,引导城市各类人才和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外出务工创业人才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
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投资、促消费,优化供给结构,服务国内大市场,推动对外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增长动力。
聚焦交通、水利、能源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加快“三横三纵”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和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通对外连接通道,构建东联西出、西来东去、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积极构建“十字型”铁路网格局,实现和若铁路建成通车,实施喀什至和田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和田至阿克苏(阿拉尔)铁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
公路方面:完善“三横五纵”干线路网布局。加快推动G0612线若羌至民丰、G315线民丰至洛浦国高网项目建设,实现高速(一级)公路“县县通”;打通地区南北向公路通道。加快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实施G580线阿拉尔至和田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G315线洛浦至和田至墨玉过境公路项目。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通自然村(组)公路建设,加大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开发公路建设,强化公路养护管理,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到2025年,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78万公里(不含兵团),其中:国省干线里程达到444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3329公里,桥梁里程达到4656延米,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
民航方面:全力构筑“一主两辅多点”的运输机场格局,开工建设皮山支线机场,新建策勒、民丰、224团(昆玉市)等通用机场,适时启动和田机场再次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积极协调增加和田直飞内地重点城市、北疆主要旅游城市航线,加快构筑对外快速空中交通网络。
枢纽方面:加快和田市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铁路公路航空客货运输站场服务功能,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及集疏运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换乘换装水平,培育发展枢纽经济。加快各县交通枢纽节点建设,完善铁路公路客货场站设施布局。
专栏10 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
1.国家公路: G0612若羌—民丰、G315 民丰—洛浦、G315 洛浦—和田—墨玉、G315 皮山—墨玉、图木舒克(第三师)—昆玉市(第十四师)建设项目。 |
2.省级公路:S216 和田—喀什塔什(布雅煤矿)、S255 策勒—恰哈—布雅公路、S339麦盖提—塔中—若羌、47 团(第十四师)—225 团、皮山农场(第十四师)—G315 线、224 团(第十四师)西区主干道、225 团(第十四师)—一牧场、G315—巴什兰干—阔什塔格—桑株—杜瓦、杜瓦—朗如—布雅煤矿、阿羌乡—叶亦可—G216线、乌鲁克萨依—亚门—普鲁煤矿、麦盖提—皮山—皮山农场、皮山—木吉—康克尔—赛图拉、G580线红白山—达里亚布依—于田(225团)、于田羊场(一牧场)—克里雅山口。 3.农村公路:7县1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公路里程23329.52公里,其中:重点农村公路835.01公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4016公里。 4.枢纽建设:建设客运站23个、货运场站6个、集疏运项目12个、招呼站1620个。 |
第二节 构建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突破口,补齐水利制约短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进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尼雅水利枢纽、博斯坦水库建设,开工建设庞纳子水利枢纽、策勒河昆仑水利枢纽,加快达完图水利枢纽、吐米亚水库前期工作,有效优化水资源时空配置。加快推进“和墨洛昆”联合供水工程,完成和田县东方红水库、英艾日克水库、墨玉县新建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到2025年,全地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善工程管网配套,切实保障农牧民饮水安全。
提高水灾害治理能力。继续推进和田河等重点河流防洪治理,完善内陆河和重点灾害河流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健全城镇防洪体系,加强重要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地区重点大中河流的险工地段防洪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其它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专栏11 水利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
1.水利枢纽工程:推进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尼雅水利枢纽工程、博斯坦水库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庞纳子水利枢纽、策勒河昆仑水利枢纽;加快达完图水利枢纽工程、吐米亚水库前期工作进度。 2.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和田河大型灌区及奥依托格拉克、努尔、尼雅、皮亚勒玛等中型灌区现代化配套改造,配套建设灌区通信网络系统、水情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等。 3.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和田县东方红、英艾日克和墨玉县新建一等3座水库除险加固。 4.重点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和田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克里雅河等内陆河防洪工程;皮山河、策勒河、皮什盖河等中小河流险工险段防洪工程。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对抗旱机电井进行升级配套改建。 5.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建、改建工程26处,供水规模432397立方米/天,配套管道7580公里,建设规模化水厂水质化验室7个,建设规模化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8个。加快推进“和墨洛昆”联合供水工程开工建设。 |
第三节 构建电力支撑体系
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电力支撑体系。
强化电源支撑。新建和田2x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推动玉龙喀什河20万千瓦水电站尽快投产发电,实施洛浦—策勒光储一体化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储能设施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地区电力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完善电网体系。加快推进环塔里木750千伏主网架建设,重点推进和田—莎车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田变电站扩建工程、和田—民丰—且末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力争和田至康西瓦至赛图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自治区“十四五”电网建设规划和守边固边专项规划,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重点推进守边固边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和系统安全水平,保障电力安全供应。
推动电能利用。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继续推进煤改电工程,完成24万户农村清洁供暖改造。加快建设新能源终端设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强化对充电设施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专栏 12 能源重点工程及重点建设项目 |
1.电源点建设工程:和田市2x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洛浦—策勒光储一体化发电建设项目。 2.电网建设工程:推进和田—莎车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田—民丰—且末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力争和田—康西瓦—赛图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自治区“十四五”电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3.煤改电工程:24万户农村清洁供暖改造,其中,皮山县3.3万户、墨玉县6.88万户、和田县2.81万户、和田市0.37万户、洛浦县4万户、策勒县2.52万户、于田县3.67万户、民丰县0.45万户。 |
第四节 构建信息化支撑体系
实施“宽带和田”战略。加快5G基础网络建设,到2025年,实现城区5G基站全覆盖;完善偏远乡村、边境地区4G网络覆盖能力,补强新建4G基站,到2025年,实现4G城镇、乡村、边境及公路沿途全覆盖。稳步推进 5G 网络全面开放,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积极推动“智慧和田”系统工程建设,搭建地区5G大数据中心及县市分中心,提供计算、存储、灾备等公共服务,搭建5G+智慧政务、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等应用平台。
专栏13 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
1.“智慧和田”系统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地区5G大数据计算中心,七县一市大数据分析中心。 2. 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和田市智慧城市建设,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城智慧化改造建设。 |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 提升传统消费
优化城镇商业设施空间布局,推动商业设施提升改造,积极引入并丰富商业业态,鼓励支持大型商超、餐饮酒店、名品名店连锁经营、扩大规模,鼓励支持发展“小早市”“小夜市”“小超市”,改扩建一批“小巴扎”“小集贸市场”;积极发展餐饮消费,合理布局中高端餐饮网点,鼓励大众化餐饮发展,健全餐饮行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落实刺激汽车消费政策,规范发展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大改善型住房供给,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实现电商、快递进农村全覆盖,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严格农村商品质量监管,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第二节 培育新型消费
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模式,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加快教育、文化消费提档升级,加大高品质产品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完善旅游消费支撑条件,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引导旅游消费提质升级;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健康保险、健康咨询等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方式;撬动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提供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提升家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家政服务品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加快健康美容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改善消费环境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诚信经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强化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健全重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预测预警体系。依托大型商品批发零售企业,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扩大储备规模。健全应急调控反应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坚持把融入新发展格局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建设有机衔接起来,找准和田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和田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第一节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发挥和田东联西出大通道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依托国内强大的市场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鼓励支持外向型企业打通出口转内销渠道,鼓励支持和田特色畜禽产品、林果产品、外贸工业制成品进入国内市场销售,向青藏及内地延伸供应链,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融入国内大循环。
第二节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和田海关职能作用,加快推进和田海关特殊监管库和保税仓建设,改善通关基础条件,提高通关效率,把和田建设成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组装加工、纺织服装、鞋帽假发等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提升产品出口质量和规模。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报关、退税、结汇、保险、物流等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联运、国际货代、物流信息服务功能,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外贸”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建立“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点等运营模式。推动和田一喀什一乌鲁木齐集拼集运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提升国际物流运输能力。到2025年,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抓手,推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兵地一体、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新时代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健全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优化空间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红线,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决守好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稳定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集聚发展。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扩大城镇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建设用地,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高效率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分级管控、逐级传导的规划实施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突出“和墨洛”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坚持“中部为体、东西为翼、协同发展”的思路,构建“一轴、一核、两组团”城镇空间布局,推动要素集聚和用地集约,逐步形成“一体两翼”板块发展格局。
一轴:以G315线及平行高速公路、铁路为地区城镇发展轴,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引导周边产业、人口、公共服务向轴线集聚。
一核:“和墨洛”城镇群。以和田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和田县经济新区、墨玉县城、洛浦县城“四县同城”融合发展,联动昆玉市一体发展,构筑沿河沿路多条生态廊道,形成“一中心、四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绿洲城镇群空间结构。发挥和田市在经济、金融、物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构筑产业错位、错层、互补的产业体系,和田市重点围绕第三产业抓发展,和田县、洛浦县重点围绕第二产业抓发展,墨玉县实施产城融合促发展。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首要突破,加快构建和墨洛环线快速路网骨架,形成30分钟经济圈,推动“和墨洛昆”联合供水工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体化工程、天然气一体化工程、城市公交一体化等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两组团:以于田为中心,带动形成和东城镇组团。以皮山为中心,带动形成和西城镇组团。分类引导、突出重点、培育优势,形成功能清晰、定位准确、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协调联动的板块发展格局。
——和东城镇组团。将于田县城打造成地区东部发展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策勒县城、民丰县城及周边乡镇发展,加强与225团玉泉镇、一牧场昆牧镇融合发展,提升县城及中心团场能级,构建“中心—带状”城镇格局,强化县域间协同合作、错位发展。推动于田县城提升城市品质功能,加快交通枢纽建设,着力引导人口产业聚集。
——和西城镇组团。将皮山县城建成地区西部发展次中心城市和门户重镇,扩大城镇体量规模,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大力培育县域经济,接受“和墨洛”城镇群和喀什经济区辐射,形成联系喀和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辐射带动皮山农场昆泉镇融合发展。
优化行政区域设置,有序推进和田撤地设市工作,促进县域空间重组。以和墨洛区域为核心,推动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撤县(市)设区,组建百万人口级“大和田市”,打造新疆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于田县撤县建市,形成地区东部发展的次中心。因地制宜开展撤乡设镇、乡改街道工作,有序推进发展情况较好、战略意义重要的乡撤乡设镇(街道)。
按照“首的引领、质的带动、效的变化、革的力度、抓的狠劲、变的成效”,全力提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尽快完善环湖新区基础设施,分流老城区行政、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各类商业设施,吸纳人口聚集,打造生态宜居城区;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改造,推动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留白增绿战略,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实施好净化、绿化、亮化、靓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风貌,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宜居程度,打造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积极推动人口聚集,出台人口内外引进政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市民化,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五十万人口级城市。把和田市建成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内外开放、独具魅力的南疆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做优做强县城。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推动县城升级改造,加强县城空间拓展和宜居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县城新城区建设,提升改造老城区功能,提升城镇承载力和集聚功能,实现人口和产业适度集中。加强县城产业支撑,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城镇发展动力,着力构筑宜业宜居发展平台,增强对周边农村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突出发展特色小城镇。强化规划引导,进一步加大中心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教育、医疗、就业、出行、居住、商业等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完善,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镇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加快玉龙喀什镇、巴格其镇、托格日尕孜乡、扎瓦镇、达玛沟乡、恰尔巴格乡、木吉镇、尼雅镇等试点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旅游名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农业产业化镇等特色小城镇。
统筹优化城市(县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建设集约节约型城市。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科学预留留白区,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主干道与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的连接,打通断头路、疏通毛细巷道,提升城市道路网络密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与城市公共交通的顺畅换乘和无缝对接,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到2025年,各县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加强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加大供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线建设力度,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完整社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扩大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力争所有县城创建为自治区园林县城。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以建设“智慧和田”为目标,以和田市为试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和城市建设管理平台建设。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安全发展型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旧城防灾、生命线工程建设,构建权责明晰、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专栏14 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
1.市政综合管网工程:和田市北京北路片区、北京西路、古江片区、环湖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田县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墨玉县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2.供排水工程:和田市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于田县、皮山县、策勒县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和田市、和田县、策勒县、墨玉县、于田县、洛浦县排水管网建设工程。 3.集中供热工程:“和墨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体化工程,和田市乌鲁木齐路北延供热工程,和田县、民丰县、墨玉县、于田县、洛浦县集中供热设施及管网建设工程。 4.天然气工程:“和墨洛”天然气一体化工程,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于田县、皮山县天然气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策勒县、于田县、皮山县、民丰县天然气入户工程。 5.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和田市城西、河东、产业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资源再生利用管网工程,和田县及和田县南城核心区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工程,策勒县西片区及平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洛浦县城、墨玉县新城区、皮山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和田市、和田县、于田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库工程,实施七县一市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再利用工程和污泥资源利用工程。 6.垃圾处理设施工程:皮山县、于田县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策勒县、民丰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收集转运工程,洛浦县、皮山县城(工业园区)垃圾中转站工程,墨玉县餐厨垃圾处理厂工程。 7.地下公共设施工程:和田县经济新区人防工程。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全地区范围“一证通用”。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资源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和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转让权益,增强农业人口在城镇落户积极性。
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推动建立农村幼儿园与城市优质幼儿园“城乡联盟共同体”,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现代物流、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潜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强化各级政府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最多跑一趟”“最快送一次”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实行“绿色代办+特色服务”模式,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地区“12345”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审批政务服务。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平等准入政策,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聚焦“诚信和田”建设,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联合监管,持续改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企业困难诉求反映机制。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加强要素保障。
第二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国有资本与重点产业联动,支持本地国有企业进入矿产勘探开发领域,在建设、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现代农业、新基建领域培育2—3家大型国有企业。完善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和监管效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公司董事会建设,推进地区建工集团、粮油集团、水利投资公司、玖信担保公司独立董事聘任。开展国有企业预算编制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部分盈利国有企业上缴资本收益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第三节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平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进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努力破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形壁垒。实施民营企业培优工程,打造一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企业。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疏通民营企业融资堵点,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第四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积极稳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明晰财政事权。完善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降低政府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释放更多减税降费红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推进农村信用联社改组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深化投资报建审批改革,健全完善投资运行监测预警、监管执法体系。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限制,建立健全向民营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推进特许经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发挥预算内投资的撬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优化投融资结构。
第六节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继续推进国有农牧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完善国有农牧场与周边农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把科技创新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立和完善地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第二节 支持创新平台建设
全力推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提升园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功能,打造农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引擎。持续推动“双创”行动,依托工业园区、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平台等,发展壮大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运营主体申报自治区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加快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建设,实施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计划。
第三节 提升科技应用能力
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引导一批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特色领域需求转移转化。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动畜禽、林果、特色作物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区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围绕玫瑰花、肉鸽、饲草等产业开展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在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领域争创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以水资源循环有效利用、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为重点,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进智慧园区、智慧工厂建设。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和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创造符合和田实际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环境,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打破地域、学历、户籍、身份等限制,凡对和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各类人才,大胆引进、放手使用,加强社会治理、民族宗教、宣传思想文化、经济金融、城市规划、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需求,探索实施“揭榜挂帅”,面向疆内外张榜求贤,广泛开展招才引智、招商引才和柔性引才;积极争取“天山计划”,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公共管理硕士博士培养、少数民族特殊培养等人才培养项目,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争取自治区、援疆省市支持,采取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协作等方式,柔性汇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骨干人才、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全民培训和企业实训“双培训”为抓手,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和招聘力度,落实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西部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用好援疆干部人才,推动援疆干部人才向基层倾斜,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不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团结凝聚人心。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文物、文化遗存,有力宣传阐释新疆广袤土地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新疆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疆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开展青少年民族融情实践活动,加快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制定和田地区关于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方案,围绕贯通中华文化血脉、融入现代文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谋划文化润疆具体项目。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广电精品润疆工程”、“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中华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加强历史文物遗址和文物古籍保护利用,推进皮山桑株古道长城烽燧、尼雅遗址、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墨玉县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博物馆、纪念馆等宣教阵地建设和作用,实施“国家历史记忆工程”和“国家红色记忆工程”,深入挖掘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新疆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俗。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建立完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联动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挖掘和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五星出东方》《库尔班大叔》《大宝于阗王—李圣天》《海河儿女的情怀》等一批精品力作,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和田故事”。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文化耀和田”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覆盖全地区的“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实施地、县广播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和高清数字化改造,推进“融合广电”发展,重点实施市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地面无线数字化覆盖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设备升级改造。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完善提升县级“三馆”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地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地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以及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用先进文化影响人、带动人,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设施建设。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坚持“特色引领、文化为魂”,加强“昆仑文化、国玉文化、沙漠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资源发掘整理,建设布局和田国玉文创园、墨玉桑皮纸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示范街(区),培育扶持一批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小微企业、创客空间。依托地区新玉歌舞团、各县市文工团等专业文艺院团,努力创作精品佳作,全力打造和田艺术精品,加大多模式、多主题、内容丰富的专业演艺文创产品供给。
专栏16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
1.公共文化项目:地区融媒体大数据中心项目,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项目,文化大屏、文化标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项目,县级广播电视台高清数字化提升项目。 2.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地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争将达玛沟佛寺遗址申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热瓦克佛寺遗址基础保护设施维护维修项目,建设热瓦克考古遗址公园;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尼雅遗址文物抢救保护;推进麻扎塔格戍堡保护利用,实施环境监测、发掘工作。 3.全民健身工程:积极推动和田地区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体育公园、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玉泉湖公园健走步道、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户外登山营地、骑行道等建设项目。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和田。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和田,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适时开展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标准,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强能耗“双控”管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增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企业清洁化升级转型和绿色工厂建设,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区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项目。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城市公共建筑全面执行65%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居住建筑推广75%节能标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实施水、土、气综合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协同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第一节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强化老旧汽柴油车等移动污染源治理,推动油品升级,加强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源控制和监管。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火电、建材企业污染源整治力度。坚决淘汰供热管网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燃煤散烧供暖,加快城乡结合部、农村民用和农业生产散烧煤的清洁能源替代。
第二节 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河湖污染源监管,坚决禁止河道及沿边采砂、采矿,继续巩固提升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成果。强化水源地保护,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落实兵地“正副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创新河湖保护治理体制。到2025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均达到100%;监测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重点监测湖库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第三节 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状况详查,推进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强化涉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矿产开发集中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开展问题尾矿库整治。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强化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建设,实现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和田市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发展垃圾生物堆肥,统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设施,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提升医疗废弃物、工业固废及社会源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置和利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的区域协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推进分类收集处理和企业回收利用,促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加强沙漠、戈壁、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加强昆仑山—阿尔金山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区防沙治沙、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一屏、一带、九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好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程。建立完善“林长制”管理体制,加大胡杨林、荒漠灌木林、河谷林等公益林保护力度,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退地还水等工程,逐步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大防沙治沙和荒漠植被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重要河流源头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湖泊湿地区、绿洲沙漠过渡带林草植被保护。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做好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平原农区城镇防护林、村庄绿化美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国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创建。加强以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推进和田河等流域的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低效存量用地。把水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的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调整用水结构,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推广节水灌溉、循环用水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落实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调蓄布局方案,提高已建成水利项目使用效率。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河湖水资源开发强度,建立健全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专栏17 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
1.固废污染防治工程:实施于田县、策勒县、墨玉县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皮山县固体废物垃圾场工程。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和田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喀拉喀什河二桥段、玉龙喀什河渠首段等13个河段河岸生态景观修复工程。 3.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争取实施国土绿化65.1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0.4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草工程3.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295万亩,和田河流域荒漠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90.5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2万亩,开展森林抚育92万亩,天然林保护修复引洪灌溉94万亩。 4.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争取实施民丰县、墨玉县、于田县、策勒县湿地恢复与保护项目。 5.动植物保护工程:争取实施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项目。 |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幅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业质量,巩固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水平。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持续加大城镇公办幼儿园(托育机构)建设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强化乡镇学校、县城学校建设管理,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办学,按照“大体相当”的要求调整普职比招生规模,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推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扩大特殊教育资源供给。“十四五”时期,全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发挥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育训结合、深度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和田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满足和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形成中高职衔接、职普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力争墨玉县、和田市、和田县、于田县技工学校升级为高级技工学校,洛浦县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技师学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全面建成和田学院,实施学科专业整合建设计划和本科质量提升工程,遵循“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理念,重点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文化类、医疗卫生类、信息技术类、农村经济与管理类4个专业群,按照本科生8000人、专科生7000人的设计办学规模,把和田学院建成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产教融合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绿色、共享、生态校园,打造文化教育高地。支持和田技师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训条件,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专栏18 教育重点项目 |
1.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幼儿园建设项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实施小学及中学建设项目;加快高中教育普及攻坚,实施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 2.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实施和田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实施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职业高中建设项目;实施地直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 3.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为基础,整合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组建和田学院。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4.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能力提升基地等其他建设工程: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能力提升基地建设项目。 |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及范围,持续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和田行动,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第一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和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尽快构建完善地、县、乡三级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自治区及对口援疆省市重点医院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大力发展中医、民族医及特色专科医院建设,推进少数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实施维吾尔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加大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完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着力打造医疗救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专用设施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切实提升重大疫情快速响应救治能力和医疗卫生行业平战结合能力。加强地区、县市疾控中心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依托现有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统筹建设重大疫情定点救治医院,完善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传染病医院和现有医院传染科诊治能力,建立起覆盖全地区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控制行动,加强新冠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治、完善包虫病和布氏杆菌病防治机制。控制和消除碘缺乏病等重点地方病。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文明生活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第三节 加大医疗人才队伍培养
继续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抓援疆柔性引才和医疗援疆专家援助机遇,采取请进来、派出去、跟班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培养一批基层一线临床人才,通过对聘用人员采取同工同酬等措施,留住一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推动援疆省市医院对地区级医院对口帮扶,着力加强地区医院整体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
第四节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实施健康促进行动,保障妇幼、老年人、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健康。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提高癌症防治力度,持续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救助救治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建成统一高效、系统整合、互联互通的健康卫生信息共享系统。
第五节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孕妇健康服务和婴儿健康服务,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使全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定实施青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专栏19 医疗重点项目 |
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综合医院建设项目:保证地区1所、每个县市1所县级综合医院布局,重点推动皮山县、墨玉县、和田县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三级医院;综合医院五大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为核心的新型医疗急救体系;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提升综合诊疗服务能力。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地区传染病防控救治项目:重点在地区、皮山县、于田县等规划建设传染病专科病房楼,满足重大疫情集中收治与诊疗救治;地区及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提升地区、各县市疾控中心建设标准和服务能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项目:推进皮山、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医院急救分中心建设,建设地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地区妇幼保健院达到国家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各县市成立妇幼保健院;采供血机构建设项目:职业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项目。在地区人民医院试点设立职业病科室。 |
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面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有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提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落实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险。“十四五”期间,全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25年全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 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充分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功能,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重点支持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幸福大院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有意愿的农村特困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推进“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一体化养育机构建设,提高孤儿养育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做好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健全双拥优抚体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关系。
第三节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向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延伸,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做好城市低保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扩大“一站式”救助定点医院数量,合理确定医疗救助标准。加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大困难家庭学生帮扶力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享受公平而由质量的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到2025年,实现地区精神病福利院新增床位150张,各县市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步实施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有效供应,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巩固提升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农村宜居型农房建造引导,加快补齐农村住房配套设施短板,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和农户基本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沿边地区资源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促进边境县群众就业增收。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有序推进沿边生产放牧点、边境小康村、重点城镇建设,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
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建“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的综合救援队伍,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八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气象监测范围,提升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监测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地要求落实到工作各领域,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治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和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完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合法性审核工作机制,以良法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民法典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夯实依法治地群众基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向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基层工作力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枫桥经验”,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信访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依法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法律工作者、退役军人等优势,做好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权益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经济、金融、粮食、能源、生态、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安全工作,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坚持援疆重心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倾斜,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着力提升援疆综合效益。
坚持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围绕人才短板制约,加大优秀专业人才援和力度,更加科学、精准地提出需求,合理确定总体规模和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强化干部人才选派与和田地区需求的对接匹配,优化支援干部人才结构,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政法等受援地区急需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选派比例和精准度,通过“组团式”“小组团”等多种方式,提升支援干部人才作用发挥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精准选派、科学使用援疆干部人才,把援疆干部安排在最适合、最能发挥才干的岗位上任实职、担实责,让各类援疆干部人才释放潜能、建功立业。充分调动和发挥支援干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健全有利于支援干部人才任实职、担实责、干实事的制度机制,推动支援干部人才加强调查研究、传帮带等工作,形成更多更有效的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成果。完善柔性引才机制,聚焦地区紧缺急需人才,提升支援效能。加强和改进地区干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加强地区干部人才骨干跟岗培养培训,建立健全地区干部人才培养培训、作用发挥、成长进步良性互动的制度机制,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支援省市挂职锻炼,强化跟踪问效,切实提高培养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人才合作,援受双方科研院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在重大科学专项研究、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规划编制、课题研究、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科学考察等方面加强合作。
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地区实际出发,强化区域统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育发展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规划设计旅游精品路线、打造旅游品牌和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开行旅游专列、包机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支援省市群众到和田旅游,创新有利于农牧民广泛深入参与的业态模式,健全文旅支援工作机制。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到和田地区投资兴业,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吸引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到和田地区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果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因地制宜开展市场支援。鼓励援疆省市支持地区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共同探索采取托管、代管等方式,依托既有产业园区,创新合作机制、有序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统筹联动工作机制,结合产业定位,共同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优先位置,资金和项目更多向基层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均等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升防控救治和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开展“组团式”支援、运用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至县乡村。加强乡镇和村、街道和社区基层党组织阵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丰富参与主体和领域内容,组织更多受援地区优秀青少年、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等到支援省市参观学习、交往交流,创新形式和平台载体,突出实效推进结对子,坚持和完善学习团、考察团、夏令营、冬令营、联谊结对、团队合作等活动形式,推动与内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交流活动,加强双向交流。有组织转移南疆富余劳动力到支援省市务工,发挥对口支援制度优势,逐步扩大规模。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推进各族学生同校共班、实现交融团结、共同成长。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鼓励创作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文化浸润、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和地区间、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质文化作品,精心组织受援地区特色文化走出去。深入挖掘地区爱国文化资源,帮助地区挖掘本地爱国典型,加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以史育人加强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利用,采取对象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以各种方式让新疆各族群众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支援优先,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教育支援工作,引导援疆省市加大支教教师选派力度,协助支援省市统筹做好支教教师选派、落实相关待遇等工作。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设置,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进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提质增效,通过开展“组团式”支援、运用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下沉至县乡村。
坚持兵地一盘棋、兵地是一家,支持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兵地深度融合,为兵团向南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特殊作用。
支持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落实关于兵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支持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城镇化建设,把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建镇纳入地区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谋划、统筹布局,推动兵地城镇嵌入式融合发展。完善兵地联合维稳常态化机制,形成兵地维稳合力。既维护兵团辖区稳定,又为地区社会大局稳定作贡献。
加强兵地发展规划衔接协调,全面落实《加强兵地融合促进兵团向南发展规划》,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共同受益。支持兵团第十四师发展特色农业、纺织服装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和田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推进兵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管共享,加强兵地双方在经济、文化、社会、干部人才、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融合,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局面。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形成合力、凝聚共识,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政治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关爱,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和精准考核、奖惩分明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干部人才大胆工作、担当行为。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干部人才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坚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完善监督体系、强化政府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一手抓反分裂斗争、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巩固发展维护反分裂斗争纪律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强化投资支撑带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争取国家投资,扩大民间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建立重大项目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有效实施。严格建设程序,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监督。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加强项目储备,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加大跑办力度,开工建设一批事关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重大产业促进项目。强化项目绩效评价,加大对重大项目稽察检查力度,建立重大项目后评估机制,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建设水平。加强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各县市、地直各部门和单位按照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杯、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组织编制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县市发展规划纲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加快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形成以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地区、县市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地区规划体系。加强地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纲要的衔接,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年度具体措施,切实组织落实。
落实规划目标分工负责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各县市、各部门和单位工作指导,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科学严格绩效考核,构建领导有力、衔接有序、配合密切、协调顺畅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地区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跟踪规划实施情况,并定期向地委、行署报告。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地区行署组织开展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地区人大工委会议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行署常务会议批准。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地区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调整本规划时,行署适时提出建议,提请地区人大工委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